第三届浙江音乐学院青年戏剧周圆满落幕,40余场活动生动诠释“多元融合·守正创新”
婉转的昆曲水磨腔还在艺术空间萦绕,动感的音乐剧节拍已点燃城市脉搏。6月23日至27日,以“多元融合·守正创新”为主题的第三届浙江音乐学院青年戏剧周在杭州掀起一股青春戏剧风暴。这场由浙江音乐学院联合十余家单位,包括政府文化机构、专业研究平台、特色艺术社区及曲艺团体共同打造的年度盛事,成功举办了涵盖九大板块、超过40场精彩纷呈的活动,不仅集中展示了学院戏剧教育的丰硕成果,更将戏剧艺术的魅力深度融入城市公共文化生活,为文化浙江建设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课堂直通舞台,新学院点燃教学实践“双引擎”
戏剧周的精彩纷呈,深深植根于浙江音乐学院戏剧学科坚实的教学基础与前瞻性的创新布局。新近挂牌成立的越剧学院与音乐剧学院成为两大亮点:越剧学院深扎嵊州文化沃土,致力于系统构建“越剧学”学科体系,为百年非遗注入学术新动能;音乐剧学院则大胆采用“产学研创”一体化培养模式,着力锻造能演会创的复合型人才。
在戏剧系(省级一流学科“戏剧与影视学”建设点)的统筹下,两大平台协同发力,让戏剧周成为真正的“教学实践转化器”。学生们不再仅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者,而是跃身成为舞台的主角。在“京昆越婺·八音和鸣”戏曲音乐会的四天密集创排中,他们与上海越剧院的艺术家并肩打磨,让古老声腔焕发新生。在原创音乐剧《有凤来仪》和百老汇经典《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创排工坊里,他们将所学倾注于角色塑造与舞台呈现。戏剧系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表演”下的戏曲表演、戏曲器乐、音乐剧、戏剧影视表演四大方向的教学成果,在聚光灯下迎来最生动的“毕业考”。
大咖云集,理论之光深度照亮艺术实践
戏剧周不仅是青春才华绽放的舞台,更是思想碰撞、学术引领的殿堂。一系列高规格、深内涵的学术活动,为青年戏剧人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著名戏曲音乐家刘建宽、陈国良亲临工作坊,深入解析其创作的越剧新腔《牡丹亭》的唱腔艺术奥秘,揭开传统创新的密码;知名音乐剧作曲家赵光则在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深度解读百老汇声乐技术的精髓与发展脉络。舞蹈楼首次公开展示的“镜头前表演”课程数字化教学成果,前瞻性地探讨了表演艺术如何精准适应影视镜头语言的新课题。与此同时,包峰老师关于“从台词快口练习到人物独白”的艺术进阶分享,金彩芳老师韵味悠长的“越韵新声”讲演清赏会,李超老师对话剧《宝岛一村》创作心路的真挚分享,以及王馨乐、张永明老师引领的诗剧《和平的钟声》剧本围读与排练指导等,都极大地丰富了活动的学术内涵。这些思想的火花与实践的经验,让青年戏剧人不仅精于“手上功夫”,更透彻理解“其中门道”,实现了理论素养与表演技艺的深度融合。
五大亮点生动诠释“多元融合·守正创新”
本届戏剧周亮点纷呈,精彩瞬间频现,完美诠释了其核心主题,在参与者与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记:
历史性的“破圈”同台
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京昆越婺.八音和鸣”戏曲音乐会。这是京剧、昆曲、越剧、婺剧四大中华代表性剧种首次在浙江音乐学院的舞台上同台献艺,开创了历史性的戏曲艺术交融时刻。戏曲专业的青年学子与上海越剧院等院团的艺术家们,经过综艺楼四天高强度的创排工坊精心打磨,最终在闭幕式上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古老的声腔在当代语境下碰撞、融合、新生,用最动人的方式诠释了“守正”的根基与“创新”的活力,成为本届戏剧周最闪亮的记忆点。
深情的海峡“文化和弦”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昆曲《牡丹亭》的雅韵架起了跨越海峡的文化桥梁。戏剧周特别邀请到来自宝岛台湾的重量级嘉宾——台湾师范大学杨振良教授与中华昆曲艺术协进会蔡孟珍博士率团参与。精心策划的“鸣凤在竹,风雅东方”两岸昆曲交流活动内容丰富,包含深度工作坊、学者对谈以及韵味悠长的昆曲雅集。两岸的艺术家、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们,围绕《牡丹亭》的“情与梦”,共同探讨昆曲的唱唸技巧、身段表演及其蕴含的深厚古典美学内涵。杨振良教授与蔡孟珍博士关于“《牡丹亭》的情与梦”的精彩分享,以及两岸艺术家在教师发展中心共同呈现的昆曲雅韵,奏响了一曲情真意切、跨越海峡的“文化同心曲”。
戏剧走出剧场,城市变身“大舞台”
本届戏剧周大胆突破传统剧场的物理边界,将BAC艺术社区、浙江文学馆、浙江图书馆等城市文化地标变成了充满惊喜的戏剧现场。开幕式上那扇创意十足的“任意门”,生动地象征着戏剧连接现实与想象的无界魔力。凯乐汇相声社带来的专场演出笑声满堂,街头巷尾随时可能上演的戏曲快闪和音乐剧快闪,为市民的日常带来了不期而遇的艺术惊喜。这些互动性强、形式新颖的演出,让戏剧艺术真正“零距离”地融入了城市的公共空间,激活了杭州的城市文化基因,使戏剧周成为一道流动在城市血脉中的亮丽风景线。
原创力量的蓬勃生长
聚焦中国故事的音乐剧《有凤来仪》,在紧张而充满创造力的创排工坊中逐渐成型,展现了浙音青年在音乐剧创作领域的探索精神与艺术潜力,是学院“产学研创”一体化培养模式结出的新蕾。
青春视角的真诚表达
戏剧系原创话剧《樟树下》在黑匣子剧场上演,以青年学子独特的视角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用真诚的表演传递心声,充分展现了戏剧教育的原创活力与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
青春方案赋能,为文化浙江注入时代“新声”
第三届浙江音乐学院青年戏剧周,以其鲜明的“自由、开放、服务”理念,成功实现了多维度的价值突破。它打破了“观”与“演”的传统壁垒,让戏剧深度拥抱城市公共空间,使高雅艺术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它贯通了人才培养的全链条,依托新学院建设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精准对接文化产业前沿需求;它更搭建起一座促进文化认同与交流的“连心桥”,深化两岸合作,生动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在新时代强大的凝聚力与蓬勃的生机活力。
当昆笛的悠扬与现代的节拍交织共鸣,当越剧的婉转身姿融入音乐剧的动感叙事,浙江音乐学院的青年戏剧人们,正用他们最富激情与创造力的艺术实践,勇敢探索着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与创新的无限可能。这场持续五天的青春戏剧盛宴,不仅是学子才华绽放的“嘉年华”、学院教学成果的“检阅场”,更是浙江音乐学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地方文化发展,为浙江省奋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所贡献的一份响亮而充满希望的“青春方案”!帷幕虽已落下,但青春赋予传统艺术的时代“新声”,必将余音绕梁,持续在之江大地上回响、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