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南戏文脉·深研松阳古韵:戏剧系赴松阳开展高腔艺术深度调研
2025年6月30日至7月2日,为深入探寻南戏文脉,加强濒危剧种的保护与研究,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徐耀芳老师、张永明老师带领8名越剧专业学生,在秉持“赓续南戏文脉”宗旨的基础上遵循学院所倡导的“5+N”实践范式,奔赴“中国戏曲活化石”——松阳高腔的故乡浙江省松阳县,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深度调研学习活动。此次“赓续南戏文脉”社会实践聚焦松阳高腔的曲牌保护、传承现状与创新发展,旨在为这一珍贵非遗的存续注入青春力量。
循迹溯源
走进松阳高腔的艺术殿堂
在松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松阳高腔传承发展有限公司及松阳县高腔保护中心的精心安排下,调研首日(6月30日),师生们即深入松阳县非遗馆与高腔剧院。丰富的图文史料、珍贵的传统戏服、古老的乐器道具以及详实的影音资料,系统性地勾勒出松阳高腔数百年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让师生们对这一发轫于明代、被誉为南戏“活化石”的古老剧种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通过对古籍、手抄本等现存剧目资料的初步调研,大家深切感受到传统戏曲艺术宝库的丰厚与保护工作的紧迫性。
对话传承
聆听古韵,薪火相传
7月1日,师生们怀着崇敬之心,采访了年逾古稀的松阳高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春林老师。陈老师自幼浸染高腔艺术,九岁学艺,至今近七十载,对松阳高腔感情深厚,技艺精湛。
精神矍铄的陈老师对年轻学子的到来倍感欣慰,倾囊相授。他不仅生动讲述了松阳高腔的起源传说与经典剧目(如《夫人戏》、《耕历山》、《贺太平》等),更在现场倾情示范了高腔的标志性唱法——独特的“咿字调”,并细致解析了帮腔(众人接唱)、承腔(衔接过渡)、拖腔(旋律延长)等高难度演唱技巧的精髓。师生们围坐聆听,认真记录,并就松阳高腔的唱腔特点、表演程式、当前传承困境以及如何在新时代平衡创新与守正等核心议题,与陈老师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陈老师数十载的坚守与热爱,深深打动了在场每一位师生,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活化石”背后鲜活的生命脉动与传承的紧迫性。
多方座谈
共谋发展,探索新路
调研期间,师生们按计划对松阳高腔传承发展有限公司团长及乐队、演员代表进行了深度访谈与座谈。
团长详细介绍了松阳高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入选)的保护现状与发展规划。他强调,近年来在政府扶持和社会关注下,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建立了传承基地、培养了部分年轻演员。但“传承断层、资金缺口、数字化难点”仍是亟待解决的三大核心问题。他特别指出,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保存,更要让古老艺术“活”在当下,期待通过与高等艺术院校的合作,探索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科技手段的融合路径,为松阳高腔注入时代活力。团长对浙音师生的专业调研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认为这是推动校地合作、共育传承人才的重要契机。
师生们特别采访了多位剧团中的青年演员。优秀青年演员代表胡爽娃分享道:“我是越剧背景出身,初学松阳高腔时,面对它原始质朴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确实很有挑战。但在老师傅们的口传心授下,我逐渐被它的魅力征服。每一次演绎,都像是与历史对话。”另一位乐队演员则谈到了创新的思考:“传承不是照搬,而是在理解精髓基础上的再创造。我们希望在保留高腔本真特色的同时,尝试融入现代元素,让它更贴近当代观众。”演员们还提到,剧团积极为年轻人创造学习和实践机会,并欣喜地透露一批新的传承人有望在2027年学成归来,为剧团带来新气象,共同谱写松阳高腔传承与创新的新篇章。
扎根乡土
田野调查,问卷寻声
为更全面了解松阳高腔的群众基础与社会认知,调研团精心设计并发放了调查问卷,深入走访了松阳的乡村小镇(如黄家大院及周边古村落)。师生们不仅领略了古朴的建筑风貌和淳朴的民风民俗,更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切身感受到了孕育松阳高腔的深厚文化土壤,理解了这一古老艺术形式与当地社会生活的血脉联系。问卷结果也为后续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地气”参考。
为期三天的“赓续南戏文脉”松阳高腔调研之旅圆满落幕。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擦亮了浙江音乐学院“文艺轻骑兵”的品牌形象,更为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的教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和生动的案例。师生们深刻认识到,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既要深扎传统,在剧本文学与“唱、念、做、打”四功五法上精益求精;也要勇于探索与现代艺术形式的融合创新,拓展传播渠道,让以松阳高腔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浙西南的青山绿水间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焕发永恒魅力。
相信在政府、传承人、高校、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松阳高腔这一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文化基因的“活化石”,必将在新时代的春风里,弦歌永续,芳华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