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演艺・幕启新程:戏剧系暑期实践赴沪探索音乐剧行业发展新路径(二)

发布时间:2025-08-10 人气:

盛夏蝉鸣与音乐剧舞台的追光交相辉映,青春热忱与演艺创新碰撞出别样火花。按照“结合院系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的要求,音乐剧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将演艺新空间实地走访调研作为核心任务,以“硬核”行动践行实地调研。

空间巡礼:聚焦核心任务,触摸创新脉搏

7 月 1 日至 2 日,团队在两天内集中走访上海 30 余个演艺新空间,从亚洲大厦“演艺星空间”到第一百货、世茂广场的“商圈演艺空间新生”,再到上海大世界的“百年娱乐场”,全面覆盖黑匣子剧场、环境剧场、商业综合体剧场等多种空间形态。

7 月 4 日,团队赴浙江省文投旗下的 M511 光影空间进行深入调研,了解产业概况及音乐《茶无此人》《宇宙大明星》和沉浸式赛博朋克剧场《黑河游戏》的运作情况,随后走进杭州“鱼映传媒”,聆听创始人洪紫超分享影视 IP 与音乐剧联动的经验与思考。

此外,团队还走访了上海文化广场、人民大舞台、天蟾逸夫舞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场和端钧剧场等传统剧场,深入了解不同运营模式下剧场空间的创新路径。通过走访与梳理,团队直观感受到空间构建的创新理念,为后续演艺新空间探索奠定了认知基础。

践行发展:理论激活实践,深化成果转化

团队师生在走访剧场的同时,也积极观摩多部剧目,推动“理论—实践”深度融合。6月 28 日晚,团队师生观摩中国优秀原创音乐剧《大壮王》,粤语音乐剧中流淌的音符与当日上午张博老师分享的音乐剧作曲理论形成呼应,构建起“理论—实践”的闭环,成为“结合院系专业特色”的生动写照。在后续调研中,团队师生观摩了莎剧《皆大欢喜》、经典话剧《大清相国》、沉浸式经典剧目《Sleep No More》、音乐剧《星图》、中文版沉浸式游乐剧场《轮盘》、音乐剧《时光代理人》等多部剧目,涵盖音乐剧、话剧、沉浸式剧场游戏、戏曲、肢体剧等多种演艺类型,为演艺研究积累了丰富素材。

团队在聚焦行业调研的同时,不忘“文艺轻骑兵”的服务初心,将“文艺志愿服务”和“公益美育”融入实践全过程。在走访上海、杭州各类演艺新空间期间,团队同步开展分享交流宣讲,面向一线演出的同学与从业者分享音乐剧创新案例,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的落实。团队成员曹瞳言和陈蕴对在上海演艺新空间演出的戏剧系表演(音乐剧)专业毕业生肖恺翀和卢翰林进行了交流与采访。值得一提的是,陈蕴参与了沉浸式音乐剧《轮盘》的演出,其他同学则通过观摩学习和演后交流,形成“演学互促”的良好氛围,让专业实践同时成为生动的美育互动课堂。此外,金毓城同学负责作曲的音乐剧《聊斋·罗刹大梦》《断桥残雪》也在持续推进中。陈蕴参演的音乐剧《亡灵之旅:冥犬与少年》和孟爽参演的音乐剧《她对此感到厌烦》也在如火如荼的排演准备中。

在为期 11 天的实践中,从上海到杭州,从作曲家的旋律到导演的调度,从黑匣子实验剧场到百年剧场的新生力,团队积累了丰富的调研样本。这些样本不仅是数字的积累,更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创新演艺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突破,而是创作、空间、技术与观众共同生长的过程。同时,调研走访也让团队进一步厘清了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路径,推动理论学习与行业实践相结合,为后续音乐剧创作与研究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和前沿视角。团队计划将阶段性调研成果整理形成行业观察报告和学术论文,并在此基础上持续深入推进后续调研。

此次音乐剧暑期社会实践是戏剧系践行“文艺轻骑兵”品牌建设的具体行动。团队将带着这份实践成果,持续探索专业学习与行业需求融合的路径,在青春担当的征程上,为推动演艺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浙音力量。